-
【深圳招商】深圳新兴产业扶持新举措助力企业发展
深圳市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加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近日推出了多项资助计划,最高资助金额达1500万元,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领域,旨在优化营商环境并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一、政策背景源于2023年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强化区域经济支持框架,通过系统性措施应对产业挑战,为新兴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该举措响应全球科技竞争新趋势,聚焦本地资源优化,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资助内容具体分为金融支持和直接补贴两大类别。在金融支持方面,企业可申请信用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助机制,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融资成本。直接经济补贴则依据项目类型定制,包括研发提升和产业化实施计划,整体设计平衡事前事后资助机制。 三、重点领域覆盖范围明确扩展到六大产业板块,这些产业代表了深圳市未来增长核心。相关部门强调其战略意义,结合区域资源整合方案,确保扶持目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四、实施细节突出操作流程简化,企业需满足标准化认定准则后获得备案资格,资助发放严格遵循评审标准。市级工程研究中心计划侧重技术投入支持,产业化补助计划则注重后期成果兑现,体现全过程管理理念。 五、对创新生态的影响广泛,该政策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激发研发活力并促动招商引资热潮。深圳市作为创新示范区域,此类措施强化了产业吸引力,预计将推动科技转化效率提升。 六、后续展望聚焦长效机制建设,2023年政策推行将持续监测成效,以完善配套服务。长远目标锁定全球科技高地定位,助力深圳市打造开放性创新环境,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31
-
【深圳招商】深圳新增19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助力产业集聚发展
深圳市近期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专题会议上宣布新认定19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并对27家到期园区重新核定,为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动态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依据2016年颁布的《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近期完成对市级园区的系统性评估。此次新认定的园区涵盖设计、影视、珠宝、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万科云设计公社、中芬设计园等特色项目。同步开展的到期园区复核工作,旨在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水平。 二、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新获认定的19家园区呈现显著的地域特色与产业导向。例如华侨城甘坑新镇融合文旅产业,T-PARK深港影视创意园聚焦跨境影视合作。目前深圳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达6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区1家、省级园区4家,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 三、规范化管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通过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园区建设标准,要求获认定园区年均产值不低于1亿元,入驻文化企业占比超60%。定期复核制度倒逼园区升级基础设施,如观澜湖艺工场近年新增数字创意工作室,高北十六创意园引入国际设计资源。 四、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深圳市连续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园区发展,包括场地租金补贴、技术升级奖励等配套措施。2023年启动的市级园区申报认定中,明确将“文化+科技”融合度作为重要评审指标,天安云谷产业园等新建园区已率先布局元宇宙展示中心。 此次认定工作标志着深圳市文化产业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培育多元化载体进一步巩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地位。未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文化企业集聚发展。
2025-07-31
-
【深圳招商】深港河套合作区构建国际科创新高地
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正加速打造国家级战略平台,通过产业联动与政策创新,成为大湾区招商引资的核心引擎。 一、顶层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 去年,深圳市成立专项工作架构,统筹发改委、科创委、规土委、交委四大部门协同推进。发改委主导完成深方区域"1+N"规划体系衔接,形成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纲的政策框架。科创委编制产业规划,锁定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方向,去年设立首批技术攻关专项基金。 二、空间布局强化双城联动 规土委规划"一心两翼"空间结构:"一心"即福田口岸综合服务枢纽,集成通关、商务、研发功能;西翼布局微电子及新材料中试基地,东翼建设AI与生物医药实验室集群。交委推进皇岗口岸立体化改造,2023年启动三条城际轨道接入工程,同步实施广深高速智能化升级。 三、跨境制度突破创新边界 2023年起试行"白名单"通关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生物信息快速核验通道。金融领域建立科技基金跨境流动试点,截至2024年初已核准7家创投机构开展境内外双向注资。产业准入方面创建"沙盒监管"模式,人工智能医疗诊断、跨境数据验证等9类新兴业态获得特别准入授权。 四、产业生态培育创新动能 合作区首创"港研深造"转化模式,香港6所高校在前年设立联合实验室,其中香港大学量子计算项目已在深实现量产。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一物一码"跨境追溯体系,去年促成3类创新药械同步在深港临床试验。配套建设方面,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设立技术产权定价平台,年内完成首单专利跨境抵押融资。 五、基建升级服务全球要素流动 皇岗口岸新旅检大楼去年投入运营,配备无感通关通道16条,峰值通行效率提升400%。深港专用光缆系统本月完成部署,建成后将实现科研数据毫秒级传输。河套智慧园区管理平台集成5G+北斗定位系统,为自动驾驶测试等场景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2025-07-31
-
【深圳招商】深港文创产业论坛聚焦大湾区设计产业
深港文创论坛聚焦大湾区设计产业新机遇,携手推动招商引资合作与发展。此次论坛汇集深港及澳门、珠海等地创意产业代表,围绕设计产业发展路径展开头脑风暴,探索招商引资契机,旨在通过分工协作吸引全球资源注入大湾区,促进市场新出路。 一、论坛历史渊源与举办机制回顾 深港文化创意产业论坛自首届以来,已成为深港两城设计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和香港设计总会作为主办单位,每年在深圳与香港轮流组织活动,至今已成功实施八届。论坛初衷在于鼓励设计产业深度互动,从理念碰撞到项目落地,逐步形成制度化合作框架。过往论坛主题多聚焦区域创意融合,而本届议题更侧重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协同,体现了从城市级对话向区域联动的演变。这一机制不仅强化了产业资源整合,也为后续招商引资项目如深圳落地的设计类合作提供基础支撑。 二、2019年度论坛主题与核心内容解析 2019年深港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于深圳前海艺术空间举行,主题明确为大湾区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探索。论坛设计为头脑风暴形式,特邀创意产业运营方、资深设计师及跨区域机构代表参与讨论。核心内容涵盖设计产业在大湾区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嘉宾们就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市场开拓等议题各抒己见。例如,香港代表强调深港分工的必要性,呼吁年轻人融入大湾区就业环境;深圳官方则提出引进全球顶级设计资源的策略,并主张通过城市协作发掘市场潜力。讨论中火花四射,突出了区域一体化对招商引资的拉动作用,例如以设计周等活动示范产业化联动如何吸引外部投资,推动产业升级。 三、深港设计产业合作进展与招商引资成果 香港设计总会自中期起持续推动深港设计合作,累计助力多个项目落地深圳,其中标志性案例为二元桥项目在深圳的实施。这代表两地机构间合作更趋紧密,为大湾区设计产业招商引资奠定基础。论坛内容反映,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正加速整合本地创意力量,同时香港发挥国际化优势,澳门和珠海机构则输入多元视角。实际招商成果如设计资源集聚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周活动吸引外部资本注入。数据显示,此类合作已带动大湾区内设计就业和商业化项目增长,证明深港分工可催生互补性引资机遇,如深圳侧重生产链优化、香港聚焦品牌输出,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 四、大湾区设计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与会代表一致强调,深化大湾区设计产业需团结各城市优势,共同开拓招商引资新路径。深圳代表倡议团结出主意推动市场创新,香港代表重申深港分工的协作模型,包括提升年轻人跨城就业比例。未来发展方向聚焦三个层面:一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例如共建设计产业园吸引国际资本;二是强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设计教育与企业对接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扩大湾区品牌影响力,通过全球设计周等活动树立标杆,最终实现设计产业与大湾区经济的互促增长。长远看,区域协作不仅可孵化新增长点,也将巩固深港作为创意枢纽的地位。
2025-07-31
-
【龙华区招商】宝能科技园举办股权讲座赋能企业成长
深圳市龙华区通过专业服务强化招商引资,宝能科技园联合多家权威机构于6月中旬举办《企业顶层设计与股权运营》专项讲座,旨在为园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方法论支持,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一、活动背景与组织架构 本次讲座由深圳市龙华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宝能科技园及国家级产业研究机构共同发起。作为深圳市创新产业载体,宝能科技园连续五年获评市级示范园区,2023年引进高成长企业47家,其专业化服务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此次活动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响应《深圳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导向,强化企业对股权战略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二、核心内容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围绕四大模块展开: 1.企业股权架构与资本运作逻辑,破解股东权益分配难题; 2.股权激励实操路径,涵盖方案设计十步法及风险控制要点; 3.顶层设计与企业战略耦合关系,建立可持续治理框架; 4.产融协同新模式,解析当前注册制改革下的资本市场机遇。内容依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编撰,融合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实操案例,确保知识体系合规可落地。 三、专家团队权威支撑 主讲专家现任国家级中小企业研究机构执行负责人,兼任深港两地知名科创平台管理职务。其主导研发的"企业系统化运营模型"被纳入工信部企业赋能工程推荐课程,相关著作获省级管理创新成果奖。课程特色在于打通商业模式设计、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价值实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已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领域成功孵化30余家企业。 四、企业赋能多维价值 该培训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三大发展瓶颈: 1.解决创始人控制权与融资需求平衡问题,避免股权过度稀释; 2.建立长效人才绑定机制,降低核心团队流失率; 3.形成资本合规运作能力,2023年深圳有21家企业因股权纠纷IPO受阻。现场设置企业诊断环节,指导参会企业重构股权架构方案。 五、园区生态持续升级 宝能科技园作为深圳市重点产业载体,已构建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体系。2023年累计开展政策辅导、融资对接等专项活动53场,服务企业超800家次。本次讲座后,园区将启动"股权赋能加速计划",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旗下平台提供持续咨询服务,并建立企业治理能力评估体系。 六、区域发展协同效应 龙华区近年密集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提升治理能力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将企业治理现代化纳入重点扶持方向。2023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企业治理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达12%。本次培训系深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配套服务,通过专业要素供给强化产业内生动力。 当前深圳正推进全球创新之都建设,企业治理现代化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工程。此类专业化服务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构筑核心竞争优势,其经验已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制造强区。
2025-07-31
-
深圳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彰显新动力
深圳市在2019年度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评选中表现卓越,15家企业登顶榜单,占全国总量显著份额,彰显其高质量标准建设成果,为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越环境,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2019年,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正式揭晓年度榜单。据了解,深圳市共有15家企业入选,在多个行业树立标杆,如针织内衣、卫生巾和微型投影机领域,包括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业,展现深圳产业多元化优势。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同期获颁“杰出贡献奖”,凸显其评估工作中的关键支持。该标准“领跑者”制度旨在通过先进标准推动产品质量提升,鼓励企业以高标准引领市场,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围绕标准建设专项工作,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2019年强化政策措施。该部门修订出台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标准领域专项资金资助奖励操作规程》,明确为“领跑者”评估机构和上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激发专业技术机构参与评估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标准优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此举以标准领跑带动企业和产业升级,是深圳市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环节。相关政策落地后,显著提升了深圳在全国标准化进程中的影响力。 三、上榜企业在各自领域展现了技术实力和品牌竞争力。例如,针织内衣标准提升强化了纺织品安全性,卫生巾领域的高标准保障了消费者健康,微型投影机产品的规范则助力科技创新应用。这不仅增强了深圳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还拓展了国际竞争空间。据统计,2019年以来,深圳市新增195家企业上榜全国企业标准排行榜,新上榜企业数量庞大;累计上榜企业已达235家,贡献可观比例。 四、深圳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多年标准建设积累。自制度实施以来,深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标准化建设巩固产业基础,带动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企业在高标准化进程中,有效促进了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链协同,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深圳将进一步深化标准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与机构的合作,以更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07-31
-
深圳双中心揭牌助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与招商引资
深圳市在知识产权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两大国家级平台同步揭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链条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招商引资。此次举措标志着深圳市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体系化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注入新动能。 一、国家级双中心落地深圳强化知识产权生态 深圳市于2023年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推进大会,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揭牌。前者重点覆盖新能源和互联网产业,提供专利预审、维权援助等快速协同保护服务;后者作为全国第三个特色运营试点平台,聚焦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与西安市、珠海横琴形成差异化布局。 二、政企协同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签署战略协议,推动建立“保护+运营”双轮驱动机制。保护中心通过缩短专利授权周期至原时限的三分之一,助力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运营中心则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等创新模式,已促成多笔跨境知识产权交易。 三、精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 目前保护中心首批服务对象涵盖深圳市超2000家新能源与互联网企业,包括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未来将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快速审查服务。运营中心已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首批试点企业获得融资支持超数亿元。 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高地 深圳市通过双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完整生态链。这一布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深度契合,未来将探索跨境知识产权互认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湾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支撑。 此次双中心揭牌是深圳市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不仅提升了本地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全国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圳样本”。
2025-07-31
-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全国前列的招商引资密码
深圳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和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最新数据显示,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突破1.4万家,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强劲吸引力。这一成果得益于系统性制度创新与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制度创新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圳被列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后,先后推出《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多项法规,建立覆盖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创新合作的制度框架。在科技项目管理领域首创主审制改革,通过全球专家遴选和全流程监督机制提升研发效率。 二、基础研究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当地实施基础研究攻坚计划,将财政科技投入向源头创新领域倾斜,推动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突破。专利质量指标显示,当地发明专利长期维持率领先国内主要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五年保持全国首位,反映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深度结合。 三、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创新网络 通过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圳构建起跨境技术转移通道。高新区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二位,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吸引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强化了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四、服务体系培育优质创新生态 建立从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区的一站式培育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人才安居政策等措施,持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深圳的实践表明,通过制度型开放与创新链再造,能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当前当地正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布局,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优势地位。
2025-07-31
-
【深圳招商】深圳民营经济活力强劲 成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深圳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引资,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主体规模、税收贡献、产业升级等方面表现突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创新活力。 一、民营经济主体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深圳民营经济商事主体总量突破290万户,占全市比重接近9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6%,平均每日新增市场主体逾千户。这一数据印证了深圳作为创新创业沃土的吸引力,也得益于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改革等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 二、经济增长贡献度显著提升 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367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同期全市GDP水平1.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升至42%。同期,民营企业税收贡献占比达67%,凸显其在稳定财政收支中的关键作用。 三、产业结构呈现高质量发展特征 在工业领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60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比逐年提高。消费市场方面,民营批发零售业零售额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8.2%,显示内需拉动效应持续增强。 四、政策赋能激发创新动能 深圳通过出台专项扶持计划,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推动5G、人工智能等领域诞生一批“独角兽”企业。 五、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圳民营企业加速“走出去”,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当前,深圳正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破除民营经济发展壁垒。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将继续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7-31
-
【深圳招商】前海科创投控股布局四大战略平台 驱动深港科创合作深化
前海科创投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科创投”)以2019年为起点实现全面转型,通过构建“四大平台”业务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全球资本助力科技创新生态链。作为深圳市前海合作区的核心科技抓手,公司正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深港科创合作的践行者、全球科技服务的引领者”战略愿景,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领域,为实现“科创生态+智慧前海”目标奠定基础,助推深港科创产业融合升级。 一、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背景 2019年,前海科创投正式开启深度转型之年,立足于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试验田的定位,强化公司市场化、企业化运作能力。这一年标志着从传统运营向科技服务引领者角色的转变,旨在应对青年创业区建设、智慧前海打造等多重任务,并引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进取姿态。转型动因源于国内外科技竞争加剧,深圳市政府要求前海发挥平台作用吸引高端产业落地,通过资本杠杆和生态构建实现区域创新活力提升。公司立足深港合作契机,整合资源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后续“四大平台”规划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核心战略愿景与业务框架构建 基于“务实担当、创新进取、协作分享”的企业价值观,前海科创投确立了“科创生态+智慧前海”的宏观目标,将智慧城市、科创生态和技术创新融合为闭环系统。在产业布局上,公司聚焦“5+4”结构: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推动这些技术在智慧城市、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文化创意四大场景应用。2019年后,公司通过政策协同和技术研发强化这一框架,例如在2021年优化智慧城市规划模型,确保科技服务覆盖生产生活全链条。这种模式不仅深化深港科技资源互通,还通过产业生态赋能加速创新迭代,打造可复制的“前海样板”。 三、四大平台业务布局的具体规划与实施 为落实战略目标,前海科创投构建“四大平台”体系,各平台相互协同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科控发展平台依托科技创新管控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生态治理能力,例如2020年在深圳市推出首批科创扶持政策,吸引50多家初创企业入驻;产业运营平台负责应用场景落地实施,聚焦智慧城市等产业运维,2022年推进智慧交通项目覆盖前海片区,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投资平台采用市场化风投策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转化,2021年启动种子基金计划,助力生命健康等领域Startups成长;数字化平台建设基础技术设施,如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资源,2023年优化区块链平台提升数据共享效率。通过这四大支柱,公司不仅在招商引资中吸引国际资本,还确保科技服务无缝对接产业需求,为深圳市及前海合作区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四、后续进展与区域科创合作展望 “四大平台”布局在2019年启动后持续深化,2020年科控发展平台强化深港政策协同框架,通过联合实验室机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2022年,产业运营平台在深圳市前海片区扩展智慧城市试点,集成物联网技术优化公共服务,助力招商引资转化率提升30%。展望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投资平台和数字化平台效能,瞄准全球科技服务前沿,通过资本注入和技术输出赋能中小科创企业,为深港合作注入新动能。前海科创投的战略实践不仅推动深圳市科技产业升级,还将辐射全国科创网络,确立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领导地位。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